汕尾: 山海携手织锦绣 城乡融合共跃升
新闻资讯

你的位置:天狮娱乐 > 新闻资讯 >

汕尾: 山海携手织锦绣 城乡融合共跃升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03:10    点击次数:128

在广东深入实施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中,汕尾立足山海资源,锚定“三年初见成效”目标,以“西承东联桥头堡、东海岸重要支点”的全新定位,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道路上快步前行。从深海养殖的“蓝色粮仓”到珠宝车间的创意火花,从五金厂区的产业升级到三甲大地的协同发展,从帆船赛事的激情扬帆到乡村街巷的清新蝶变,汕尾用实干与创新,落实落细“百千万工程”,全力交出“三年初见成效”高分答卷。

耕海牧渔:蓝色经济激活海洋新动能

在陆丰市碣石镇后湖风电场水域,全球首个抗台风型风渔融合网箱平台“伏羲一号”如巨舰泊于碧波之上,银白色的风电叶片与深蓝色的养殖网箱在阳光下交相辉映。这个可抵御17级台风的“海上农场”,创新性地实现了“风电+养殖”的立体发展模式,投用后年产优质海水鱼可达900吨,实现海上“生绿电”、水下“鱼满仓”。

汕尾将海洋牧场建设作为“百千万工程”的蓝色引擎,构建起从种业、养殖到加工、文旅的全产业链体系。在陆丰湖东镇的海洋经济种业产业园,标准化育苗车间里,控温、增氧、水质监测等智能设备全天候运转,南美白对虾等优质种苗在这里培育后,通过“公司+基地+农户”模式送到养殖户手中。海兴农捷胜现代海洋种业产业园的建设,则瞄准石斑鱼、海胆等特色品种,打造集研发、育苗、养殖于一体的“种业科技硅谷”。

“拿海即开工”的政策创新让海洋经济活力倍增。中广核、华润等企业纷纷落户,其中华润江牡岛零碳海洋牧场试养的红鳍东方鲀迎来丰收,这种市场价每公斤达120元的高端海产,正通过冷链物流直达粤港澳大湾区餐桌。汕尾还规划22片约743平方公里海上养殖区,出台金融支持、要素保障等系列政策,推动“生海”变“熟海”,实现“沧海变良田”。

今年5月,汕尾市农业农村局印发《汕尾市推动“三鲜”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》,明确以海鲡鱼、海胆、晨洲蚝为核心,构建贯通上下游的全产业链,致力将“汕尾三鲜”打造成广东乃至全国海鲜市场的新名片,让“天下海鲜,汕尾领‘鲜’”真正落到实处。

从“靠海吃海”到“知海用海”,从“一味海鲜”到“多元产业”,渔民的生活也随之改变。曾经“看天吃饭”的渔户,如今通过参加技术培训掌握科学养殖方法,就近获得优质种苗和饲料供应。深海养殖的渔获由专业船队接驳收鲜,第一时间送抵市场,既保鲜活又提效益。海洋牧场不仅守护了“蓝色粮仓”,更成为沿海群众增收致富的“幸福牧场”。

匠心提质:传统产业走出升级新路径

在海丰县可塘镇的珠宝交易市场,主播们正对着镜头展示晶莹剔透的水晶饰品,直播间里订单不断。这个有着“中国彩宝之都”美誉的小镇,早在2004年便诞生了汕尾首个珠宝交易市场——广东可塘珠宝交易市场,如今它不仅是国内近二十年最早起步的珠宝交易市场之一,更成长为“产、供、销”一体化的全国最大源头珠宝批发市场之一,用近二十年的沉淀筑牢了产业升级的根基。

走进这座总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的市场,3400多间商铺涵盖从原料到成品的全链条交易,海丰抖音基地便落户于此馆三楼。在这里,4000多个抖音账号日夜不间断开播,其中“云上珠宝”“巴铁小飞”“小宝珠宝”“大猫鉴宝所”等20个账号粉丝量超10万,130个账号粉丝量破1万,日均销售额稳定在500万元以上,日均交易量超2万单,其QIC(指抖音电商首创的质检、仓储、物流一体化服务系统)体量在全国43家同类基地中稳居前五,“指尖经济”正让彩宝饰品从可塘走向全国乃至海外。

产业链的完整性,让可塘珠宝的竞争力持续攀升。市场内2.6万平方米的宝石原材料区,聚集了300间原材料商铺,巴西的水晶、非洲的玛瑙、印度的碧玺、阿富汗的青金石、巴基斯坦的海蓝宝石……世界各地的宝石原料供货商常驻于此,让本地商家足不出市便能采购到全球优质原料,真正实现“原料端”到“成品端”的无缝衔接。而淘宝电商直播基地、小红书运营中心、Tiktok运营中心的同步布局,更让可塘珠宝突破地域限制,在跨境电商和多平台流量池里开辟新赛道。

陆丰“三甲”地区的五金产业则在园区化、智能化转型中破茧成蝶。走进甲东镇陆丰五金配件产业园,万洋众创城的现代化标准厂房整齐排列,螺母、铰链、导轨等产品从这里走向全国。这个规划面积2350亩的产业园,整合了压铸、模具、包装、物流等完整产业链,让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传统五金业告别“小散乱”,迈向“智造新高地”。截至目前,产业园累计开工厂房13栋,已签约意向进驻电镀和五金制造企业17家。选址甲东镇的产业园,与甲子镇制造基地形成“前店后厂”协同格局,大幅降低企业生产运输成本。

创新驱动更让产业焕发新活力。龙头企业陆丰市百可适五金有限公司近年大力投入研发,引进多套价值数百万元的国内外先进自动化设备,近三年累计研发投入152.86万元,占销售收入比例达7.91%,成功转化16项科技成果,获得发明专利1项、实用新型专利5项、外观专利1项,引领产业向智能化、高端化、绿色化转型。

陆河服装产业,是汕尾以产业发展撬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典型实践。立足“八山一水一分田”县情,陆河将服装产业作为带动群众增收的核心抓手,以高砂村“1部缝纫机改变家庭命运,100部缝纫机激活村集体经济”的实践为牵引,快速点燃产业发展热潮。通过组织现场会、“周三夜访”、村民会议等凝聚共识,全县形成“人人参与、户户争先”的发展氛围;强化要素保障,盘活近700处闲置农房、66个闲置场地构建“一区多园”格局。

在模式与政策上,陆河创新探索“1个中心工厂+N个卫星工厂+X个农户”的“高砂模式”,实现“大厂带小厂、小厂连万家”的集群发展;优化营商环境,建立县领导走访机制,推行柔性执法与“全代办”服务,简化审批实现“拿地即开工”,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。

如今,陆河服装产业成效显著:近三年引育中小微工厂超1300家,其中服装类超800家,新增跨境电商近30家,日均出口T恤超30万件,年产值超25亿元;2024年全县村集体总收入4134万元、同比增长21%,2022年以来新增就业岗位超1.4万个,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5.7%,真正以“小服装产业”锻造出惠及民生与社会治理的“大工程”。

协同共进:“三甲一体”书写区域发展新篇

在陆丰甲子镇、甲东镇、甲西镇这片地缘相邻、方言相通、习俗相近的“三甲”土地上,一场触及“面子”更深耕“里子”的变革,正以一体化发展为笔,勾勒出汕尾东大门的新图景。

自“百千万工程”深入推进以来,“三甲”地区打破“各自为战”的困局,今年4月揭牌成立临时联合党委、启动“百日攻坚”行动,以“抱团作战”之势,让“三甲一体”协同发展战略落地生根,昔日的“分割带”正加速变为“融合区”。

交通先行,是打破区域壁垒的“先手棋”。三甲地区以“内联外通”为目标,重点推进镇际主干道升级、“断头路”贯通工程,构建起“半小时通勤圈”,依托S549省道提升至陆丰城区、高铁站及周边城镇的通行效率,强化与珠三角、汕潮揭的互联互通;对内推进“三横三纵一环”集疏运主通道及通港路、瀛江大道等建设,打造片区外围大环线,更新路网微循环,打通镇域“大动脉”,既提升老镇区通行效率,又实现内部重要节点互联互通。与此同时,供水一体化管网、全域通讯基站、共享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同步推进,实现“一次建设、三镇共享”,为产业协同奠定坚实基础。

产业协同形成发展合力。历史上同属甲子镇管辖的“三甲”地区,本就具备协同发展的天然基因:甲东镇有工业产业园的产业基础,甲子镇有商贸繁荣的市场活力,甲西镇有扎实稳固的农业根基,“工、商、农”互补的“黄金三角”格局水到渠成。如今“三甲”向东联动五金产业园、新材料产业园和甲东农旅发展区;向西联动甲西农旅发展区,实现商贸、渔农文旅、工业一体同步发展,三个区域产业互补共赢,让“三甲”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更加强劲。

公共服务共享,是检验协同成效的“试金石”。“三甲”地区打破“镇域界限”,推动教育、医疗资源均衡配置:建立“三甲”地区中小学教育联盟,推动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合作,促进教育均衡发展。规划推动市第二人民医院开展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创建。实施“三甲”康养社区建设项目,优化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供给。强化与大湾区、汕潮揭文化联动,全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站(所)和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升级建设,布局选址英歌舞、舞狮等非遗民俗文化活动场馆建设。

从“各自为战”到“攥指成拳”,从“行政分割”到“全域协同”,“三甲”地区的蝶变,正是汕尾市践行区域协调发展理念的生动注脚。这场以“一体化”破题的实践,不仅让三镇的产业更兴旺、民生更便利、生态更优美,更为粤东地区县域推进“百千万工程”提供了可复制、可推广的经验——唯有打破壁垒、协同共进,才能让城乡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缩小,让共同富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。

赛事赋能:帆船赛扬起城市发展新风帆

红海湾的海面上,洁白的帆船乘风破浪,为这座滨海城市注入动感与活力。随着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脚步临近,作为十五运会帆船项目的承办地,汕尾已做好准备,迎接全国顶尖帆船选手的到来。十五运会的筹办,像一根无形的线,串联起城市基础设施、公共服务、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,让“办好一个会,提升一座城”的理念落地生根。

赛事筹办的“带动效应”,首先体现在城市风貌的脱胎换骨中。围绕高速及高铁站出入口、汕尾大道、红海湾大道等重要节点,汕尾启动了30个风貌提升项目。如今的红海湾大道,原先斑驳的护栏被崭新的景观围栏取代,沿线裸露的土地上栽满了三角梅与棕榈树,行驶其间,仿佛穿越一条滨海景观长廊。

文旅融合借赛事而升温。汕尾以帆船赛为媒,推出“体育+旅游”精品线路,将红海湾、遮浪半岛等景点串联起来。赛事期间举办的沙滩音乐节、海鲜美食节等活动,吸引大批游客前来。“咖啡一条街”“灶物夜市”等网红业态兴起,青年返乡创业,让“观赛+旅游+消费”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。

海洋经济乘赛事而勃发。帆船赛的举办让更多人关注汕尾的海洋资源,推动海洋牧场与滨海旅游深度融合。游客在观赏赛事之余,可体验跳岛游、海钓、渔家乐等项目,感受“耕海牧渔”的乐趣。当地企业借机开发海鲜产品、海洋文创等产品,延伸产业链条,让“蓝色经济”的内涵更加丰富。

三年耕耘,硕果盈枝。汕尾以“百千万工程”为总牵引,走出了一条山海相拥、城乡相融、产业兴市的高质量发展之路。从“伏羲一号”的深蓝探索到可塘彩宝的创意绽放,从“三甲一体”的协同发展到帆船赛事的活力涌动,汕尾用一个个生动实践诠释着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内涵。展望未来,汕尾将继续以山海为笔、以实干为墨,在“百千万工程”的画卷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,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。

(文/图李晓雨;善宣)



友情链接:

Powered by 天狮娱乐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